试验一 含水率试验
一、试验目的
测定土的含水率
二、试验原理
实验的含水率应按照下式计算,准确至0.1%。
wo= (mo/md-1)x100
式中 md---干土质量(g);
mo---湿土质量。
三、试验设备
1.电热烘箱:应能控制温度为105~110℃。
2.天平:称量200g,最小分度值0.01g;乘量1000g,最小分度值0.1g。
四、试验步骤
1.具有代表性土样15~30g或用环刀中的土样,有机质土,砂类土和整体状构造冻土为50g,放入称量盒内,盖上盒盖,称盒加湿土质量,准确至0.01g。
2.打开盒盖,将盒置于烘箱内,在105~110o C的恒温下烘至恒量。
3.将称量盒从烘箱中取出。盖上盒盖,放入干燥容器内冷却至室温,称量盒加干土质量,准确至0.01g。
五、注意事项
本试验必须对两个试样进行平行测定,测定的差值:当含水率小于40%时为1%;当含水率等于或大于40%时为2%,对层状和网状构造的冻土不大于3%。取两个测值的平均值,以百分数表示。
六、试验记录
表1.1.1 含水量试验记录
试样编号 |
盒号 |
盒质量(%) |
盒加湿土质量(%) |
盒加干质量(%) |
湿土质量(%) |
干土质量(g) |
含水率(%) |
平均含水率(%)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试验二 密度试验(环刀法)
一、试验目的
测定土的天然密度,本试验适用于细粒土。
二、试验原理
试样的湿密度,应按照下式计算:
式中―――试样的湿密度()准确至0.01。
试样的干密度,应该按下式计算:
三、试验设备
应符合下列规定:
1.环刀:内径61.8mm和79.8mm,高度20mm。
2.天平:称量500g,最小分度至0.1 g;称量200g,最小分度值0.01g。
四、注意事项
本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,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.03,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。
五、试验记录
表1.2.1 密度实验(环刀法)记录表
试样 编号 |
环刀号 |
湿土质量(g) |
试样体积() |
湿密度() |
试样含水率(%) |
干密度() |
平均干密度()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试验三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
一、试验目的
本试验利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土的液限和塑限,适用于粒径小于0.5mm以及有机质含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5%的土。
二、试验设备
1.液塑限联合测定仪
2.天平称量:200g ;最小分度值 0.01g
三、试验步骤
1.本试验宜采用天然含水率试样,当土样不均匀时,采用风干试样,当试样中含有大于0.5mm的土粒和杂质时,应过0.5mm的筛。
2.当采用天然含水率土样时,取代表土样250g,采用风干土样时取0.5mm筛下的代表性土样200g,将试样放在橡皮板上用纯水将土样调成均匀膏状,放入调土皿,浸润过夜。
3.将制备的试样 充分调拌均匀,填入试样杯中,填样时不应留有空隙。对较干的试样应充分搓揉,密实的填入试样杯中,填满后刮平表面。
4.将试样杯放在联合测定仪的升降座上,在圆锥上抹一薄层凡土林,接通电源使电磁铁吸住圆锥。
5.调节零点,将屏幕上的标尺调在零位,调整升降座,使圆锥尖接触试样表面,指示灯亮时圆锥在自重下沉入试样,经5s后读圆锥下沉深度,取出试样杯,挖去锥尖入土处的凡士林,取锥体附近的试样不少于10 g,放入称量盒内,测定含水率。
6.将全部试样再加水或吹干并调匀,重复3~5的操作。分别测定第二点、第三点试样的圆锥下沉深度及相应的含水率。液塑限联合测定应不少于三点。
注:圆锥入土深度宜为3~4mm、7~9mm、15~17mm。
四、试验记录
表1.3.1 界限含水率试验记录(液塑限联合测定法)
试样 编号 |
圆锥下沉深度(mm) |
盒 号 |
湿土质量 (g) |
干土质量(g) |
含水率(%) |
液限(%) |
塑限(%) |
塑性指数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试验四 击实试验
一、试验目的
通过对不同含水率的土样击实试验,测得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。
二、试验原理
式中―――某点试样的含水率(%)。
三、试验设备
1.击实仪
2.天平:称量200 g,最小分度值,0.01g。
3.台秤:称量10kg,最小分度值,5g。
4.标准筛:孔径为20mm、40mm、5mm。
5.试样推出器。
试样制备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。
1.干法制备试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:用四分法取代表性土样20kg(重型为50kg)、风干碾碎,过5mm(重型过20mm或40mm)筛,将筛下土样拌均,并测定土样的风干含水率。根据土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,并按规范制备5个不同含水率的一组试样,相邻2个含水率的差值宜为2%。
注:轻型击实中5个含水率中应有2个大于塑限,2个小于塑限,1个接近塑限
湿法制备试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:取天然含水率的代表性土样20kg(重型为50kg),碾碎,过5mm筛(重型过20mm或40mm),将筛下土样拌均,并测定土样天然含水率。根据土样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,按本条1款注的原则选择到少5个含水率的土样,分别将天然含水率的土样风干或加水进行制备,应使制备好的土样水分均匀分布。
四、试验步骤
1.将击实仪平稳置于刚性基础上,击实筒与底座联接好,安装好护筒,在击实筒内壁均匀涂一层润滑油。称取一定量试样,倒入击实筒内,分层击实,轻型击实试样为2~5kg,分3层,每层25击重型击实试样为4~10kg,分5层,每层56击,若分3层,每层94击。每层试样高度宜相等,两层交界处的土面应刨毛。击实完成时,超出击实筒的试样高度应小于6mm。
2.卸下护筒,用直刮刀修平击实筒顶部的试样 ,拆除底板,试样底部若超出筒外,也应修平,擦净筒外壁,称筒与试样的总质量,准确到1g,并计算试样的湿密度。
3.用推土器将试样从击实筒中推出,取2个代表试样测定含水率,2个含水率的差值不大于1%。
4.对不同含水率的试样依次击实。
5.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关系曲线,应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。
五、试验记录
表1.4.1 击实试验记录
试验序号 |
预估最优含水率__% 风干含水率__% 试验类别__ |
筒加试样质量(g) |
筒质量(g) |
试样质量(g) |
筒体积() |
湿密度( ) |
干密度() |
盒号 |
湿土质量(g) |
干土质量(g) |
含水率(%) |
平均含水率 (%) |
(1) |
(2) |
(3)= (1)-(2) |
(4) |
(5)=(3)/(4) |
(6)= |
|
(7) |
(8) |
(9)=[]x100 |
(10)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试验五 固结试验(标准固结试验)
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饱和的粘土。当只进行压缩时,允许用于非饱和土。
一、试验设备
固结容器:由环刀、护环、透水板、水槽、加压上盖组成
加压设备:应能垂直地在瞬间施加各级规定的压力,且没有冲击力,压力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。
变形量测设备:量程10mm,最小分度值为0.01mm的百分表或准确度为全量称0.2%的位移传感器。
二、试验原理:
试样的初始孔隙比,应按下式计算
式中―――试样的初始孔隙比。
各级压力下试样固结稳定后的单位沉降量,应按下式计算:
式中―――某级压力下的单位沉降量(mm/m);
―――试样初始高度(mm)
―――某级压力下试样固结稳定后的总变形量(mm)(等于该级压力下固结稳定读数减去仪器变形量);
―――单位换算系数。
各级压力下试样固结稳定后的孔隙比,应按下式计算:
式中―――各级压力下试样固结稳定后的孔隙比。
某一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,应按下式计算:
式中――压缩系数()
――某级压力值(MPa)
某一压力范围内的压缩模量,应按下式计算:
式中――某压力范围内的压缩模量(MPa)
三、试验步骤:
在固结容器内放置护环、透水板和薄型滤纸,将带有试样的环刀装入护环内,放上导环、试样上依次放上薄型滤纸、透水板和加压上盖,并将固结容器置于加压框架正中,使加压上盖与加压框架中心对准,安装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。
注:滤纸和透水板的湿度应接近试样的湿度。
施加1kpa的预压力使试样与仪器上下各部件之间接触,将百分表或传感器调整到零或测读初读数。
确定施加的各级压力,压力等级宜为12.5、25、50、100、200、400、800、1600、3200kpa。第一级压力的大小应视土的软硬程度而定,宜用12.5、25kpa或50kpa。最后一级压力应大于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。只需测定压缩系数时,最大压力不小于400kpa。
需要确定原状土的先期固结压力时,初始段的荷重率应小于1,可采用0.5或0.25。施加的压力使测得的e-logp曲线下段出现直线段。对超固结土,应进行卸压,再加压来评价其再压缩特性。
对于饱和试样,施加第一级压力后立即向水槽中注水浸没试样。非饱和试样进行压缩试验时,须用湿棉纱围住加压板周围。
需要测定沉降速率、固结系数时,施加每一级压力后宜按下列时间顺序测记试样的高度的在地变化。时间为6s、15s、1min、2min15s、4min、6min15s、9min、12min15s、16min、20min15s、25min、30min15s、36min、42min15s、49min、64min、100min、200min、400min、23h、24h、至稳定为止。不需要测定沉降速率时,则施加每级压力后24h测定试样高度变化作为稳定标准,只需测定压缩系数的试样,施加每级压力后,每小时变形达0.01m时,测定试样高度变化作为稳定标准。按此步骤逐级加压至试验结束。
注:测定沉降速率仅适用饱和土。
需要进行回弹试验时,可在某级压力下固结稳定后退压,直至退到要求的压力,每次退压至24h后测定试样的回弹量。
试验结束后吸去容器中的水,迅速拆除仪器各部件,取出整体试样,测定含水率。
四、固结试验记录
表1.5.1 固结试验记录(1)
|
盒号 |
湿土质量(g) |
干土质量(g) |
含水率(%) |
平均含水率(%) |
试验前 |
|
|
|
|
|
|
|
|
|
试验后 |
|
|
|
|
|
表1.5.2 密度试验
环刀号 |
湿土质量(g) |
环刀容积() |
湿密度(g/)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表1.5.3 固结试验记录(2)
加压历时(h) |
压力(Mpa) |
试样变形量(mm) |
压缩后试样高度(mm) |
孔隙比 |
压缩系数(Mpa) |
压缩模量 (Mpa) |
|
P |
|
h=- |
=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试验六 直接剪切试验(快剪试验)
本试验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cm/s的细粒土。
一、试验设备
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,应符合下列规定:
应变控制式直剪仪:由剪切盒、垂直加压设备、剪切传动装置、测力计、位移量测系统组成。
环刀:内径61.8mm、高度20mm.。
位移量测设备:量程为10mm,分度值为0.01mm的百分表或准确度为全量程0.2%传感器。
二、试验原理
固结快剪的计算按下式计算
式中―――试样所受的剪应力(kpa);
R―――测力计量表读数(0.01mm)。
三、试验步骤
1.原状土以及扰动试样制备,应按规范步骤进行,每组试样不得少于4个;当试样需要饱和时,亦应按规范步骤进行。
2.对准剪切容器上下盒,插入固定销,在下盒内放透水板和滤纸,将带有试样的环刀刃口向上,在试样上放滤纸和透水板,将试样小心的推入剪切盒内。注:透水板和滤纸的湿度接近试样的湿度。
3.移动传动装置,使上盒前端钢珠刚好与测力计接触,依次放上传压板、加压框架,安装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量测装置,并调至零位或测计初读数。
4.根据工程实际和土的软硬程度施加各种垂直压力,对松软试样垂直压力应分级施加,一方土样挤出。施加压力后,向盒内注水,当试样为非饱和试样时,应在加压板周围包一湿棉纱。
5.施加垂直压力后,每1h测读垂直变形一次。直至试样固结变形稳定。变形稳定标准为每小时不大于0.005m。
5.固结快剪试验的剪切速度为0.8mm/min,使试样在3~5min内剪损,其剪切步骤应按以下步骤进行:拔去固定销,以小于0.02mm/min的剪切速度进行剪切,试样每产生剪切位移0.2~0.4mm.测记计和位移读数,直至测力计读数出现峰值,应继续剪切至剪切位移为4mm时停机,记下破坏值,当剪切过程中测力计读数无峰值时,应剪切至剪切位移为6mm时停机。剪切结束,吸去盒内积水,退去剪切力和垂直压力,移动加压框架,取出试样含水率。
四、试验记录
表1.6.1 直剪试验记录(1)
仪器编号 |
(1) |
(2) |
(3) |
(4) |
盒号 |
|
|
|
|
湿土质量(g) |
|
|
|
|
干土质量(g) |
|
|
|
|
含水率(%) |
|
|
|
|
量力环系数 (kpa/0.01mm) |
|
|
|
|
试样质量(g) |
|
|
|
|
试样密度() |
|
|
|
|
垂直压力(kpa) |
|
|
|
|
固结沉降量(mm) |
|
|
|
|
表1.6.2 直剪试验记录(2)
剪切位移(0.01mm) |
量力环读数(0.01mm) |
剪应力(kpa) |
垂直位移(0.01mm) |
(1) |
(2) |
(3)= |
(4)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