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我校陈梦姣、杨文、纪文珠、李艳奇、李建中等五位老师在传统文化传承、大数据分析、制造业发展、新材料研究及黄河文化解码等领域取得新进展,多项课题获立项支持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。
陈梦姣,音乐舞蹈学院讲师。曾主持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、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等科研课题。本次立项的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课题《齐鲁民乐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研究》,将聚焦非遗保护与信息技术融合,通过数字采集、多媒体存储等技术,构建齐鲁民乐资源库与传播模式,破解传统民乐传承困境,推动文化从“活态传承”向“数字永生”跨越。
杨文,工学院教授,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负责人。曾承接中铁十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横向科研课题。本次立项的山东省统计科研课题《人工智能推动统计数据处理自动化、智能化革新研究》,将构建集成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分析框架,通过自动化处理多源数据,缩短决策响应流程,助力统计数据从“信息存量”向“治理动能”转化。
纪文珠,商学院(国际学院)讲师。曾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,其中1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。本次立项的山东省统计科研课题《固定资产投资对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用研究》,将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,量化固定资产投资在创新功能等维度的作用机制,为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。
李艳奇,工学院副教授,新材料技术创新研发中心负责人。曾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、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等科研课题。本次立项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《黄河流域聊城段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与保护传承研究》,将以13个传统村落为样本,构建多尺度景观基因信息链与图谱,提出保护传承策略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支撑。
李建中,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。曾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。本次立项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《基于黄河故事的中华信仰解码与当代转化研究》,将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精神内核,构建文化资源当代转化理论框架,推动文化从“历史遗产”向“精神动能”转化。
从非遗数字化到人工智能革新,从制造业升级到黄河文化解码,五位老师深耕不同领域,切实开展应用科研,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。学校将立足应用型科研定位,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,不断夯实科研平台团队建设,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英才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