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
专业建设

教学资源建设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专业建设 >> 教学资源建设 >> 正文

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案例五:不是花钱赞助个综艺,就叫IP内容营销

发布日期:2024-11-05    作者:商学院(国际学院)     来源: 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:

《为歌而赞》的成功收官,让IP内容营销正式开启了跨越更长链路的时代。依托巨量引擎所打通的品牌传播、消费转化、用户沉淀等营销后链路,在短期内帮助品牌实现了销售额和用户沉淀的双向突破。

从根本上来看,IP内容营销之所以热度不减,是因为其可以基于内容的好吸收属性,较容易地将内容消费者提纯成商品消费者,以“流量”作为货币,让被购买主体从内容递进成商品。这种方式,不仅让消费者容易接受,更可以通过IP衍生内容的持续加热将各类素材变成“有营养”的品牌内容,将IP的强大生命力转嫁至品牌自身。

一般来说,品牌想要在IP内容营销中名利双收,既要遵循内容审美逻辑,做到露出时“不卑不亢”,又要提供燃点催化消费者行动力。但个中奥妙,只有身处其中,才能够体会。近日,巨量引擎官方智库“动见”对话品牌主、IP制作方、服务商、营销专家,共同讨论IP内容营销的新玩法。

1. 借IP的势,也需要品牌“添柴加火”

IP内容营销说到底是品牌主的一场借势营销,“所有的品牌主都在"蹭"IP的社会价值、商业价值和内容价值,依靠这些价值占据用户心智,跟IP一起,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。”三声创始人贾晓涛一语中的地提示了IP内容营销对于品牌的价值。

但做好IP内容营销本身绝非易事,耐心是基本盘,它本质上是品牌对于IP的一个长线价值投资。大到市面上火爆的选秀综艺,小到簇拥者繁多的卡通人物,想要借IP之名扩充品牌知名度,首先需要品牌以积累消费者偏好为导向不断投入IP内容中,创造新的符号强化IP的生命力,源源不断引导消费者进行情感植入。直白来说,要想借IP的势,也需要品牌“添柴加火”。

如果品牌主想要得到大的IP杠杆效应,就应该支持平台做出顶级IP。《中国好声音》的幕后操盘者之一曹志高表示,“如果没有加多宝,《中国好声音》未必能火。”这是一个充满绝对的猜测,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品牌和IP内容相辅相成的关系。

这种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节目名称的表现上,抖音和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跨屏互动音乐综艺《为歌而赞》在上线定档时,商标上赫然展示着独家冠名商“君乐宝优萃有机奶粉”的icon,这种视觉上的捆绑,也让品牌和IP进入到荣辱与共的模式。

2. 借IP内容的核心声量,演化出无数声浪

在短时间内创造巨大声量是IP内容营销非常重要且独特性的武器,IP内容营销也常常被品牌当作出圈、打造现象级事件的手段。品牌主和制作方都希望将内容作为核心声量,通过层层叠加的方式来扩大声量,演化成无数层的声浪和话题,助力品牌打通线上和线下,给品牌带来增益价值。IP衍生内容作为核心内容的扩充,也承载着品牌IP内容营销的“余温”。

围绕着这些“余温”品牌可以进行延展,比如基于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,利用内容创作和线上运营放大IP流量效应,通过达人、明星合作分流引发传播,延长IP生命力。

以热门IP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为例,除了台端合作,很多品牌会在短视频平台借助“姐姐”们的影响力进行明星合作,甚至线下开发衍生消费品和娱乐场景,进行持续导流与转化消费。节目开播后,薇诺娜就与巨量引擎合作了《宝藏女神驾到》IP,借助“姐姐”余温打造 " 明星 + 品牌自播 " 模式,实现品牌自播单日销售额破千万,当日官抖涨粉 5.3W。

在国内,很多IP内容还会根据营销的需求进行迭代和变化。比如名噪一时的《中国好声音》,第一季赞助商的植入手段不超过10种,等到第十季足足呈现了27种植入方式。

以前IP内容营销只是一个单纯基于节目的附加值,但现在的IP内容营销需要立体、全方位、甚至线上线下的展示和演绎赞助商品牌。比如面对一个全新的IP,品牌方往往会问,节目之后是否还会有衍生内容和巡演部分,这也是节目正片结束后各类“饭局”、“火锅局”频出的原因。品牌方的“胃口”越来越大,一方面让制作方的团队人数不断激增,也让新的IP内容营销模式势如破竹。

3. 后链路价值凸显,

内容和营销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

但营销模式的多样还只是基于内容的表面工作,并不代表品牌能够获得真正的利益。

根据星联互动勾搭智库数据显示,2020 年上线综艺342 档,较 2019 年上升 27%,但仅7档获得10 个以上品牌合作,分别是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、《创造营》、《女儿们的恋爱》、《向往的生活》、《中餐厅》、《来自手机的你》、《中国好声音2020》,31%的节目完全没有品牌赞助。

从数据不难看出IP内容营销已经从普遍认知的二八效应递进成更激烈的一九效应,品牌抢占热门IP的劲头如同牛市时抢房。造成这种赌徒心理的原因,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过往以内容为核心的IP内容营销,无法给予后链路转化“承诺”,只能祈祷头部IP带来品牌好感度。品牌花高价无外乎买一个头部IP的安全感,买一个“可能被看见”和“可以去营销”的机会,但结果很可能是IP内容火不代表品牌就能跟着火。

同时纵览IP内容营销案例,还会发现一种很常见的现象:出钱最多的冠名品牌有时未必会比第二、第三身份的品牌获得更好的转化效果,大热IP也未必能给品牌带来意想之中的曝光。

这两个现象暴露出一个近年来品牌做IP内容合作的痛点——简单的冠名和”拔尖儿”有时效果并不如预期,内容的火爆有时候也无法将热度嫁接给品牌。

从依赖影视贴片的大曝光时代,到广告即内容的内容化时代,再到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强互动时代,IP内容营销这类“有钱人的游戏”从前链路需求过渡到越发需要衡量转化效果,基于内容的后链路建设有时比内容本身更重要。

品牌开始重视如何基于内容合作沉淀具备数据形态的消费者,以及如何合理并聪明地运营这些消费者。因此内容本身开始迎合品牌需求做出改变,选秀节目的打投模式就是例子,将粉丝变现直接与销量进行捆绑。当品牌越发关注后链路价值时,内容和营销本身的供需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。

4. 解决“名”到“利”的问题,

就要从in the content转变为with the content

如何解决品牌后链路的转化问题?

我们姑且将以前的IP内容营销关系称之为“in the content”,内容是否能够出圈,很大程度上依赖前链路布局,创意是否足够好、分发是否高频且渠道多样都会影响效果。风险性不仅让单体量大的客户时刻保持大冒险心态,也让单体量小的客户望而却步不敢参与IP内容营销这场游戏。

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迭代的“with the content”关系,恰恰可以补足后链路的缺失,将内容流量顺滑地连接到广告流量,以内容为营销的起点,将内容与不同产品模块和玩法进行组合,做好内容的放大器。这种新关系,让流量获取变得简单,也让长效经营成为可能。

IP内容在平台上会有多种演化形态,长内容被自然分发的同时,明星达人也会基于内容进行二次创作。以《为歌而赞》的“大屏首唱,小屏二创”模式为例,可以实现PGC “短带长”。

品牌也可以通过全民任务、挑战赛持续催化UGC实现内容破圈,抖音上最近走红的#热爱105度的你,不仅囊获了35亿话题播放量,也让蒸馏水这一品类迅速翻红,幕后品牌方屈臣氏笑得比谁都甜。这些流量不会伴随活动热度消减而蒸发,而是可以通过跳转落地页等各种形式沉淀成私域流量,品牌基于私域阵地运营用户进行反复触达,搭建直播等场景引流到店,直接产生GMV完成转化。

同时IP内容营销的“一九效应”可以基于这种模式被重塑成橄榄型。在帮助“一”做放大的同时,也有机会让“九”找到更匹配的人群,挖掘内容和营销价值。这样品牌也便不再需要迷信“头部效应”,同时单量较小的品牌也能安心入局,可以尝试拥有较高人群匹配度的垂类IP或者小众IP,叠加巨量引擎的新玩法,未必不能收获流量的同时,形成更高的转化率。

“IP内容营销将会从内容内走向内容外,把内容当作起点,让不同的内容在各类赛道中都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,横向打通从广告到销售的每个环节。”巨量引擎营销副总裁陈都烨这样理解巨量引擎平台的IP内容营销。根本上看,IP内容是一个附加值,品牌想要赢得这场“借势营销”,可以借助像巨量引擎这类平台的触点玩法,让附加值变得更有价值,一箭双雕,得名获利。